《新华日报》:数字赋能江苏治理现代化

日期:2023-01-13 来源:

数字赋能江苏治理现代化

史国君 张志鹏 龙永红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江苏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形成全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统一建设江苏政务“苏服办”总入口,通过数字再造变革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政务运行方式。“用数据服务、用数据治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形成常态;“互联网+政务服务” “互联网+监管”等走在全国前列;企业、群众能够高效办成一件事,政务人员可以高效处置一类事、联办一体事。面向“十四五”,还需要在机制、基层和技术三个层面着力完善,实现数字赋能江苏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在信息与服务双向流动的基础上,完善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闭环运行机制。各市县乡建立了实体化运作的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一些市域指挥中心具备“平台建设、数据汇聚、综合监管、监测预警、分析研判、指挥联动、督查考核”七大核心功能。发挥指挥体系的功能需要完善多个运行机制。首先,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在对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的绩效考核上,既要考核“问题解决率”,也要考核“问题发现数”,通过鼓励基层工作人员及时将所发现的问题上传到系统,供市域指挥中心参考和决策。在全面的绩效考核机制的引导下,带动治理信息高效流动,促进社会服务快速反应。其次,完善闭环运行机制。从省级平台到每一个基层终端,信息流能够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形成闭环反馈系统,同时实现信息在横向层面的扁平化流动。消除数字化治理系统中的堵点、断点和分歧点,每个提交给系统的问题都有回应和处理意见,每个处理意见都能够快捷地反馈给企业或居民。第三,完善控制成本机制。对于一些任务重、矛盾突出、监管难度大的问题,可以借鉴民生领域购买社会化服务的做法,纳入到政府购买的目录中,逐步扩大对社会治理服务的购买。将部分监管服务的事务性工作交由具有资质的市场主体和事业单位承担,重视发挥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物业公司、专业知识服务企业等承接主体的专业化优势,实现降本增效,发挥数字化的倍增效应。

在“大数据”和“网格化”的基础上,促进“数字减负”与“专业增效”的基层治理创新。近年来,借助“大数据”解决了基层缺乏专业数据的问题,通过设立专职网格员提供了数据终端输入和解决问题的力量。全省目前划分10.5万个城乡网格,通过网格党建覆盖率100%、“平安前哨”工程、网格警格融合联动等举措,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面对未来,基层数字化治理创新还有较大空间。首先,促进基层的“数字减负”。在统一网格工作平台开发“基础+业务”数据采集表,汇总社会保障、应急管理、综合治理等业务部门基础性共性数据需求,统一数据采集总表,变“重复采集、多头上报”为“统一采集、统筹使用”。严格实施网格事项“准入制度”,化解“什么都往格子里装”的困境,切实减轻网格员工作负担。其次,促进社区开发应用小程序。推动社区(街道)网格开发“你问我答”“我有事办”“我有话说”等相关小程序,或在区(县)公众号建立此类专项应用场景,充分赋予居民社会治理报事权,及时收集调解社情民意,实现各类风险隐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线上流转、线下处置。再次,促进使用智能化手段。将“AI客服”方式引入基层治理,可以提升事项处置效率与服务的人性化程度。用AI数字社工可以替代社工80%的重复性通知与信息触达工作、AI机器人可以提升核酸检测工作中繁复的信息录入和复核工作效率,从而让网格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面向个性类的、复杂类的事项管理与服务。

在运用智能算法和精准决策的基础上,发展以应用场景和“复合型”人才为中心的技术要素。大数据和基础设施只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对智能算法和精准决策的应用才是数字赋能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首先,建构社会治理的智慧化框架。搭建以数据为牵引,融合用户层、应用层、系统层、服务层及目标层5个层次体系,包括政府、社会、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多维治理主体,协同共享、多主体协作,切实保障数据跨层级流动、共享、共创的社会治理智慧化概念框架。其次,构建场景式应用体系。建设整合技术、业务和数据的全链路系统化数字化平台,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智慧中枢”。以国家标准、政策、制度为引领,以技术驱动为手段,借助新一代智能化技术、方法、平台,融合人文关怀的治理理念,借助智能算法、算力提供精准精细的服务,构建智能技术赋能的数据场景式应用体系。再次,培养“复合型”社会治理人才。培训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社会治理数据服务人员,通过系统的、直接面向应用的信息化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基层网格人员的数据处理、应用、开发能力;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吸引精通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数据工程师加入基层网格人员队伍,实现一线业务与智能技术的相互融合,着力提升场景式数据服务人员的“大业务”能力,促进社会治理智慧化。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社会治理研究所;本文为2022年省社科联重大应用研究立项课题“数字赋能完善江苏治理现代化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2WTA-014〉研究成果)

新闻链接:http://newspaper.xhby.net/?act=article&aid=1154173&layountIndex=11&date=20230113&siteID=2&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