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程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深厚工科底蕴、鲜明应用特色的江苏省属高校。2000年6月,由两所国家首批示范性高工专—隶属原国家机械部的原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15年上海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和隶属原国家电力部的原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办学前身是1946年创建的江苏省立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合并组建而成,2001年4月隶属原国家核工业部的原南京工业学校并入。
学校始终秉承优良办学传统,传承行业办学经验,坚持“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国际化”办学定位,树立“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发扬“知行统一,创业创新”的校园精神,在全国率先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形成了“密切校企合作,注重工程实践,培养应用人才”的鲜明特色,开设了全国高校首个数控技术专业、研制了全球第一台超超临界电力仿真机、培育了中国轨道交通“第一门”、孵化了江苏首个上交所主板上市校资企业康尼机电等多个全国或江苏第一,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沈国荣院士为代表的28万余名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在机械、电力、能源动力等行业领域具有很高影响力。2019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吴政隆等先后莅临学校考察,对学校应用型办学思路与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学校目前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CDIO工程教育改革”首批试点高校,国家机电控制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全国文明校园,全国产学研合作典型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全国高等学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应用型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江苏省高教学会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会理事长单位,江苏省党建工作先锋高校建设单位,江苏省首批一流应用型本科建设高校。
学校位于六朝古都南京,坐落在江宁方山风景区,是一所湖光鹭影的现代化、生态型、花园式校园,占地近3000亩,建筑面积80多万平方米,环境优美、设施优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3.85万平方米,藏书231万册,订阅各类数据库62个,自建特色数据库3个,建有教育部南京大学科技查新站南京工程学院工作站。
学校现有21个教育教学单位,在校生27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3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现有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7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占比54%,具有高级职称专业教师占比51%。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特聘教授等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97人次,拥有江苏“六大人才高峰”创新团队、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等高层次人才团队16个。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依托行业办学优势,面向江苏产业需求,打造了“一张网(智能电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一度电(火力及新能源发电)、一台床(数控机床、工业母机)、一扇门(陆海空天门系统)”为代表的优势学科专业。现有7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工程学、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完善“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以项目化教学为特色的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31项。现有62个本科招生专业,40%以上是国家级、省级一流或特色专业,其中建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14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9个。国家级课程12门、国家规划教材100余部;国家级教学平台6个,省级产业学院/特色学院3个;获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江苏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50余项,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榜单中连年蝉联第一。作为省部协同试点高校,高位完成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生就创业工作卓有成效。近三年,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专项赛金奖等学科类竞赛1000余项。获评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A等高校、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
拓展对外多元合作办学。定期召开校城融合高质量发展大会,积极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合作格局。与南京市12个区县(11+1)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江宁区共建“环天印湖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和“校友经济发展示范区”,与淮安、宜兴、宿迁等地持续深化合作,实现市域校地合作全覆盖。牵头成立“中亚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中心”“中非电力工程培训中心”“‘一带一路’与非洲华商研究中心”“南京工程学院芬兰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与奥卢大学联合举办芬兰第一个非独立法人性质的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南京工程学院奥卢学院”,获批吉尔吉斯斯坦奥什郑和学院,获评“江苏省涉外办学工作先进单位”。
注重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建有国家级电力仿真与控制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众创空间“天印梦工场”等国家级学科科研平台5个,江苏省配电网智能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智能制造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研究中心等省级学科科研平台27个。近五年来,学校获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科技奖43项,其中一等奖6项;获批省部级以上项目370余项,科研到款额超8亿元;授权发明专利1600余件,转化专利1200余件;获评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江苏)基地分基地、省科技服务业“百强”机构、省知识产权贯标示范高校、省专利转化专项实施单位和南京市智能制造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
坚持师生为本理念。大力推进和谐校园、文明校园和法治校园建设,党建创新不断加强。近年来,多次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示范校、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节水型高校、江苏省特色体育学校、“南京十大最美高校”等荣誉称号,成为校园建设与文化培育协同发展的典范。
面向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奋斗目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内涵发展、聚力守正创新,全面实施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登峰计划”,统筹推进“十大一流工程”,以更强担当服务强国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贡献力量,奋力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南工程使命!
(数据更新至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