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领导带队赴南通调研 深化“双碳”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

日期:2025-11-17 来源:环境工程学院

11月12日至13日,党委副书记濮励杰带队赴南通市如东县、海门区,围绕滨海盐碱地改良与牡蛎礁生态碳汇开展专题调研。环境工程学院负责人、相关学科方向负责人、骨干教师及学生代表参加此次调研。

在省地质局如东掘苴垦区盐碱地改良示范项目基地,省海洋地质调查院院长姜夏烨、省生态地质调查大队大队长胡建等热情接待了濮励杰一行。交流座谈中,姜夏烨详细介绍了省海洋地质调查院在盐碱地改良、海洋生态保护等领域的业务布局与科研进展,重点分享了示范基地在系统治理、生物多样性提升及生态价值转化方面的实践成果。她表示,南京工程学院在环境工程领域优势显著,期待双方在盐碱地改良、污染物治理、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市场对接等方面深化合作,实现共赢。胡建从工程技术角度,补充介绍了基地在废物资源化利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等方面的探索,表达了与学校在碳汇方法学开发及项目层面开展联合研究、推动技术成果落地的意愿。

濮励杰在交流中强调,盐碱地治理不仅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对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关键意义。他表示,学校将积极发挥科研优势,助力地方构建“治理—增汇—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持续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绿色发展,期待通过此次交流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校地协同创新走深走实。

会上还介绍了环境工程学院各科研团队的核心研究方向与合作意向,希望与省海洋地质调查院在盐碱地改良新型功能材料研发、碳汇潜力评估与核算方法、污染治理技术创新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调研期间,团队实地考察了盐碱地改良试验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及大气涡度碳通量监测仪的运行情况。

随后,调研团队前往江苏海门蛎岈山国家级海洋公园进行调研。在管理处方宇主任的陪同下,团队考察了牡蛎礁生态科普展馆及海门东灶港码头,并围绕牡蛎礁碳汇功能、监测方法学、碳储量评估技术及其在CCUS碳交易市场中的价值实现路径等议题展开现场研讨。与会人员一致认为,牡蛎礁作为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潜力巨大,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其碳汇机理研究与市场应用探索,以促进生态价值的高效转化。

此次专题调研紧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核心需求,聚焦盐碱地改良、牡蛎礁生态碳汇等关键领域,不仅搭建了校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也为后续的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明确了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