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处的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9月9日上午,我校在至勤楼·行政中心北楼303会议室召开庆祝第37个教师节座谈会暨表彰大会。全体校领导、部分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庆祝属于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节日。会议由党委副书记、院长史金飞主持。

会议举行了颁奖仪式,对从事教育工作满三十年的同志、获得各类省级荣誉称号的教师、获得“三育人”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获得教学质量标兵、教学质量优秀奖的教师、获得“十佳优秀班主任”的教师进行表彰,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曹雪虹,党委副书记濮励杰,党委常委、副院长杨征宇、朱晓春、张仰飞先后宣读了表彰决定。与会校领导为获奖集体和个人颁发了荣誉证书并合影留念。


会上,与会教师代表围绕“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这一主题踊跃发言。来自工业中心的郁汉琪深情回顾了从教三十余年以来在教学第一线积极工作的经历,衷心感谢学校以及领导们的关心,并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学生培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独到见解。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个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巴志新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体会分享了她对合格教师的理解,认为合格的大学教师须具备“师德”“师爱”“师能”三个要素。作为获得江苏高校“青蓝工程”的代表,电力工程学院张小莲从“立德树人”“学生为本”“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从教感悟,与广大教师共勉。座谈会现场气氛十分活跃热烈。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学生代表侯儒伟、刘海光两位同学讴歌了教师们立德树人、授业解惑的担当与奉献,并向老师们表达了诚挚的感激之情,表示会加倍努力,学以致用,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回报老师们的教育和培养。

在认真听取教师代表与学生代表的发言后,史国君书记以《不忘初心育人才,牢记使命启新篇》为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史书记与大家共同回顾总结了近一年来学校取得的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并表示学校各项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每一位教职员工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

他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和人民艰苦奋斗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也是全校上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乘势而上开启学校“十四五”新征程、凝心聚力推进一流应用型工程大学建设之年,希望全体教师必须要认真、清醒、全面、客观地总结和梳理,要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精神,创造条件推动落实全年工作有序高质量开展。

新时代教师如何践行初心和使命?史书记对广大教职员工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要常存敬畏之念,始终铭记“我是老师”的第一称谓。只有始终敬畏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去热爱、去珍惜、去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好老师。二是要常立敬业之志,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的第一使命。“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大学教师要坚持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三是要常练笃学之功,始终坚守“治学严谨”的第一追求。牢记“教书者,必先强己”的古训,时刻站在知识发展前沿,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修炼教学内功,提升学术境界、提高学术水平,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既做好“大先生”又做好“教书匠”。四是要常怀大爱之心,始终恪守“爱生爱教”的第一责任。“亲其师,信其道”,要充分了解学生需要,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努力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史书记强调,广大教师要发扬“锐意创新潮头立,百舸争流敢为先”的精神,携手并肩、砥砺前行,以启智求真的教育理想,以修身立德、淡泊明志的师表风范,以上下求索、教研并举的进取精神,争做“四有”教师,用责任与担当汇聚同心筑梦的强大合力,以更加优异的成绩献礼党的100周年华诞。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将继续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环境上为广大师生营造更好的氛围,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提升广大师生的幸福感!

史金飞院长在主持会议时向辛勤工作的全体教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向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集体表示衷心祝贺。

“逆境顺境看襟度,大事难事见担当。”史院长指出,面对突如其来、近在咫尺的新冠疫情,广大教职工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协力同心、风雨同舟,全力筑牢校园防线,统筹推进常态化防控。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综合实力、办学质量、社会影响显著提升,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工程大学建设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史院长希望广大教职员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铭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建党初心,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大力落实强师惠师的政策举措,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要切实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崇德修身、潜心教书育人,努力成为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为开创新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

学校地址:南京市江宁区弘景大道1号 | 邮编:211167

版权所有©南京工程学院
苏ICP备05007116号-1    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04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