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处的位置  首页  > 基层动态  >  正文

环境保护是人类永恒的命题,垃圾分类更是其重要的一环。近日,国际教育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化身环保志愿者,为进一步推行南京城乡垃圾分类尽一份力。


垃圾分类益处多,城市环境靠你我

据四平路社区王书记透露,自南京实行生活垃圾分类以来,社区持续开展相关宣传工作,居民也纷纷积极响应。但由于该社区属于一个老年人口较多的老旧社区,社区居住的约300户居民中老年人口占居民总数的80%,这类人群年龄偏大且总体文化程度不高,他们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相比青年人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在执行具体分类时难免出现偏差。得知“cookies环保实践团队”团队数十名大学生走进社区、深入居民,挨家挨户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讲解,减轻社区工作者的负担,社区的工作人员们都表现出极大的欢迎。



在为期10日的实践活动中,实践团队首先对当地社区环境情况进行考察,了解垃圾分类实行的难点,针对居民老龄化的问题,制定了宣传方案。接下来的几天,成员们挨家挨户走访,向大爷大妈们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耐心地向他们解释为什么榴莲壳、椰子壳等食物外壳属于干垃圾而不能被当作厨余垃圾处理;同为玉米,为什么玉米棒属于湿垃圾而玉米衣却属于干垃圾等。此外,实践团队成员还选择在合适的公告栏处张贴垃圾分类的宣传材料,在人流密集的菜场、超市、公园等地,分发垃圾分类宣传单,设立解答小组,帮助人们了解垃圾分类,解决他们在生活垃圾分类中的疑问和疑虑。通过社区工作者与实践团队成员对垃圾分类政策的积极倡导与推行,居民们逐步建立起垃圾分类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改变了以往随意处理垃圾的方式。



乡村振兴靠科技,环境保护促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活垃圾分类刻不容缓。“天印振兴”实践团队来到在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端村,开展了为期十天的以“乡村振兴靠科技,环境保护促发展”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队的大学生走进端村,通过田野调查、问卷发放等形式对当地的发展进行调研,并和当地的村民进行了交谈。村民们表示自从南京推行垃圾分类以来,端村上下积极响应,除了社区工作人员宣传和倡导,每隔一段距离都会设立垃圾分类的站点,每天都会有专门的负责人进行清理。“村里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村民文化程度总体偏低,在垃圾分类具体执行上还会存在一定问题。”村民王大爷说道。针对实际问题,实践团成员们一起录制了垃圾分类的系列小视频,通过端村社区的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宣传。同时,团队成员还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对村民进行面对面垃圾分类指导并发放可降解垃圾袋,呼吁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垃圾分类,助力提升美丽乡村“内在美”。



此外,为了展现“科技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实践团成员们还克服各种困难,量墙、贴边、起形、上色,在村民的墙上绘上了形象生动的图画,生动地展现了无人机喷洒、机械深耕等农业科技。


1A31F

学校地址:南京市江宁区弘景大道1号 | 邮编:211167

版权所有©南京工程学院
苏ICP备05007116号-1    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0453号